压力下我国水泥在线吃瓜黑料网:实时推送娱乐圈内幕与明星八卦的最新爆料泥行业求解破局之策
当前,我国水泥行业正处于艰难的转型调整中。面对需求不足、产能过剩、竞争加剧的重重挑战,水泥企业如何破局?行业高质量发展怎样推进?
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了解到,不少国内水泥企业正积极转变发展路径,加码布局海外、加速向“新”发力,在“走出去”“走上去”过程中努力开拓发展空间。
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,水泥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其发展也与宏观经济走势、环保政策调整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紧密相关。近年来,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,水泥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全国水泥产量延续收缩态势,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水泥产量18.25亿吨,依然占到全球产量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今年1至4月份,水泥行业市场需求仍呈同比下降态势,但由于价格先抑后扬、走出跌势,行业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。
展望二季度,业内人士认为,水泥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十分复杂,推动行业运行向稳向好,既需要宏观政策“组合拳”持续发力,也需要行业自律不断强化。
“‘卷价格’绝对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。”东部一家水泥企业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,业界期待国家有关部门去年出台的产能置换政策进一步落地落实,加速出清行业低效产能。
除了产能治理外,不少水泥企业苦练内功,加快转型升级,努力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。
5月15日,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一场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上,全球最大水泥篦冷机的模型吸引国内外观众频频驻足。这种设备是水泥生产环节中的关键装置,用途是把在水泥窑中经过上千度高温煅烧的水泥熟料冷却并输送,同时回收热量。
“通过不断技术攻关,我们研制的第4代新型篦冷机热回收效率达到75%以上,让水泥生产更节能、更绿色,市场认可度很高,目前国内外市场已经销售500余台。”中国建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爱朝介绍。
“绿”的特征不断拓展,“新”的动能也在成长。
水泥生产过程中,需要对熟料产品的强度进行检测。采用传统方法,获取结果往往滞后,无法及时指导生产。
如今,在位于安徽芜湖的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,工作人员基于AI大模型,通过实时生产质量关键特征推荐,实现了熟料3天、28天强度预测,准确率超85%,科学指导生料配料、水泥配方优化,推动“事后调整”迈向“实时调控”。
据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越介绍,除了质量管控外,企业还在生产优化、装备管理、安全生产等5大类40余个子场景取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突破,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。
此外,将视野投向海外、拓展国际“朋友圈”,成为不少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。
来自中国水泥协会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中国企业累计在21个境外国家投资建设了49条水泥熟料生产线,已投产项目合计熟料产能6828万吨,水泥产能9820万吨。
“海外市场机遇广阔,我们企业心中要装着世界地图,努力做到‘走出去’‘走进去’‘走上去’。”中国水泥协会会长、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育先说。
他表示,目前我国年人均水泥消费量超过1吨,而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年人均水泥消费量不到300公斤,差距中蕴含着巨大的国际产能合作潜力。同时,对于欧洲等发达经济体,水泥产能虽然已基本饱和,但仍需要先进技术工艺和绿色节能装备来改造升级原有产线。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在其中挖掘商机,加强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。(记者王希、王菲)